?
 
作者:孟凌霄 徐燕 李富强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0
选择字号:
“大地瑰宝,美丽中国”  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时代使命

 

■本报记者 孟凌霄 通讯员 徐燕 李富强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协科普部特邀院士专家,畅谈科技强国。本期“科普话强国”栏目,带领读者走近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团队,探寻高校地质博物馆如何读懂“美丽中国”的时代使命。

走进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的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以下简称地大逸夫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面积达100平方米的“远古生命足迹”遗迹化石幕墙。墙上,远古生物的印迹交错纵横,生动记录着两亿多年前动物追逐、觅食、争斗的场景。

作为一所高校地质博物馆,地大逸夫博物馆身兼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等多重身份,珍藏了来自全球的矿物、岩石、宝玉石及古生物化石4万余件。博物馆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己任,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及生物多样性、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全要素融合展出,让参观者在自然的纹理中感受地球演化之美,触摸中华大地的脉搏,传承地质报国的情怀。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博物馆早已不只是文物与标本的收藏地,更是科学传播、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地质博物馆,正是读懂“美丽中国”的一扇独特窗口。如何让“石头开口说话”、让标本“活起来”,成为地大逸夫博物馆科技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地大逸夫博物馆,活跃着一支充满热情的高校科技工作者团队。他们既肩负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任务,又在业余时间深入野外,系统采集标本、整理化石,只为让更多人通过标本理解地球故事。目前馆藏各类地质标本4万余件,包括自然界罕见的珍品3000余件,如著名的黑龙江东北龙、和平永川龙、鹦鹉嘴龙等恐龙骨架化石,以及各种珍贵的矿物、宝玉石、化石标本等。每一件藏品,都凝结着他们的实践智慧与探索精神,使地大逸夫博物馆成为“美丽中国”理念在地质层面的生动缩影。

地大逸夫博物馆展陈与科普中心主任隋吉祥介绍,在高校地质博物馆的科普实践中,“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主要通过环境保护与生态教育、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公众参与与教育赋能、科技支撑与理念传播4个方面得以体现。

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教育方面,高校地质博物馆通过收藏、展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结合地质学、生态学、气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揭示地球演化过程,呼吁人们“珍爱地球,共筑和谐家园”。

在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方面,博物馆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开展“地质+”科普活动,学生参与岩石样本采集和整理、古生物修复等活动,将地质知识转化为可参与的研学内容。博物馆工作人员积极与高校教师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在公众参与与教育赋能方面,全国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展示新形式,通过创新布展方式来增强博物馆体验感。地大逸夫博物馆正在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开发“岩石的循环”等互动项目,将深奥的地质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动场景,提升公众对自然规律的感知力。

在科技支撑与理念传播方面,地大逸夫博物馆通过组织参加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等竞赛,以及围绕世界地球日、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建设、博物馆组织各类科普活动,提升公众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力与感受力。

据了解,地大逸夫博物馆每年对外科普服务300多天、参观量达20万人次,科普受众达上千万人次。拥有线上全景式展览平台,年访问量达200万人次。与媒体多次合作开展了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受众达数百万人次,打造了“永不闭馆”的自然资源科普实践基地。

在博物馆事业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地大逸夫博物馆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彰显博物馆的地学特色,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和服务的亮丽名片,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科技传播的积极推动。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副秘书长刘安璐表示,地大逸夫博物馆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充分挖掘藏品内涵,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为提升我国全民科学素养、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置身光影交错的展厅,人们仿佛步入一部立体的地球史书,静静聆听地球46亿年的沧桑变迁,感受几代地质人“以石载志、地质报国”的初心与坚守,读懂“美丽中国”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中国科学报》 (2025-10-20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
图片新闻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太阳上也会下雨,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