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7-8-11 11:4:6
中华民族与“癌”之缘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十人九胃”,形象地描绘出了中国人与胃病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亲朋好友相聚,若涉及健康方面的话题,可能不少话题都会跟“胃口不好”“肠胃不适”有关,若有美酒相伴,又免不了有“少喝两杯,伤胃”之类的劝谏之语;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因胃病就医的群体基数越来越大;即使是远离了中国的一方水土,在移民它国的中国人中,胃病仍然是最为常见的疾病。
 
一组数据也为上述现状提供了佐证:2007年7月“39健康网”发行的“健康白皮书”显示,56.18%的中国网民都曾出现过胃痛现象。此外,不仅胃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同样令人心惊胆颤。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获得的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数据和国际癌症研究中心GLOBOCAN2012相关数据,中国胃癌年发病例数为42.35万例,占世界比重为44.5%,其发病例数仅次于肺癌;中国胃癌年死亡例数29.85万例,占世界比重41.28%,其死亡例数仅次于肺癌、肝癌。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等人2016年发表于美国癌症学会《临床肿瘤杂志》上的文章《2015年中国癌症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胃癌估计新发67.9万例,胃癌估计死亡49.8万例,其发病数及死亡数均仅次于肺癌。
 
胃癌曾被称为“穷癌”,其发病和长期食用腌制食品、不新鲜甚至变质食品有关。然而,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食品卫生条件已经得到很大程度改善的当下,胃癌仍然在各类癌症发病率中位列第二,是消化道癌症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癌症。人们不禁产生疑问:生活不再贫穷,为何胃癌依然如此“猖狂”?
 
实际上,这与我国的地域环境、饮食习惯、筛查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宣教科普缺位都脱不开关系。
 
地域环境
 
随着空间分析技术在流行病学领域的应用,及对胃癌大数据的积累分析,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逐渐发现,胃癌与地质、地貌、土壤、饮用水等地理因素都密切相关。
 
我国胃癌的地理分布较为广泛,山东、福建、东北三省、内蒙古及青藏高原,太行山脉,都是胃癌高发地区。在西北部地区,由于土质贫瘠,农民多用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作肥料施肥种田。这导致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中包括水、粮食及某些菜类在内的硝酸盐含量都明显高于胃癌低发区。此外,由于这几个省的部分地区新鲜水果及蔬菜很少,居民的副食主要依靠腌渍菜,而已知腌制品内的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同类新鲜蔬菜。
 
当地地理环境通过主副食与人体联系起来,胃癌高发区的外环境中存在较高水平的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类的物质,通过粮食、蔬菜和水进入人体内,就有可能使胃癌及其相关疾病发生。
 
一项覆盖全国的肿瘤普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辽宁庄河、山东临朐、甘肃武威、福建长乐4个中国胃癌高发区的共同点,恰恰在于当地居民长时间食用盐渍的食品,比如肉类腌制品、咸鱼、腌制蔬菜和海产品等。
 
饮食习惯
 
除了因为喜好腌制品而导致的胃癌高发呈现地域分布外,其实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罪过”远不止如此。
 
在生活习惯上,中国人喜食烫饭火锅、爱饮热茶是出了名的,甚至有不少人为避凉食,更是天天、餐餐吃烫食。所谓烫食,是指温度远远高于人体体温的食物。烫食的温度往往可以达到80℃~90℃,不仅会对口腔构成伤害,也影响舌中味蕾的味感作用,令人食欲不振。此外,烫食在咽下去的过程中,还容易损伤食管和胃黏膜,造成炎症或溃疡。严重情况下,食管黏膜反复刺激,易引起恶变,引发食管癌。
 
在饮食方式上,与西方国家分盘制不同,中国人通常实行共餐制。共餐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有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但是共餐制却存在明显的疾病安全隐患,其中之一便是会导致一种“致病菌”的传播——幽门螺杆菌(Hp)。家里有一人感染了Hp,家属、孩子都有可能被感染。在浙江宁波李惠利东部医院的体检中心,医生就碰到了一家四口都是Hp携带者的现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p感染与胃癌之间有相关性。感染了Hp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胃癌是Hp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依然有巨大隐患,每年都有不少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比如“苏丹红事件”“毒大米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等等。但不少人忽视的是,这些事件背后潜藏的诸如食物农药残留、非法使用地沟油以及传统却不健康的腌、炸等食品加工方法等,实际上都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帮凶”。
 
筛查困难
 
东亚地区是世界范围内胃癌高发地区,日本和韩国分别从上世纪60年代及本世纪初开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胃癌筛查,虽然国民参与率较低,但其检出的胃癌中早期胃癌占比分别高达70%和50%。早期胃癌可采用内镜下微创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预后好,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高昂的费用及较大的身体创伤。而我国胃癌患者被诊断时90%以上为中晚期,需要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创伤,患者的家庭也会背负上巨大的经济负担。
 
我国的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相较日韩有较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全国推广胃癌普查难度较大;其次, 2014年中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可开展消化内镜诊疗的机构数目为6128家,共有消化内镜医师26203名,共完成消化内镜诊疗2877万例,相较于庞大的应该行胃镜检查的人群,中国消化内镜资源严重短缺,而且分布不均;第三,一般的体检项目中未包含胃部的检查,如上消化道钡餐、胃镜检查;最后,由于传统电子胃镜需插管,带给受检者极大的痛苦,且有出血、穿孔、交叉感染等风险,麻醉胃镜有相应的禁忌人群且有麻醉相关风险,限制了其应用,因此人们难以接受电子胃镜检查。
 
宣教不足
 
由于很多胃肠疾病起病隐匿,人们往往对于细微的不舒服并不在意,多数人选择“熬一熬”或是随意吃一些胃药,直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去就医。另外,还有不少长期胃肠道不适的患者认为胃病难治且容易反复,还不如不治,从而陷入胃病治疗的误区。
 
归根结底,胃健康意识的低下甚至错误,还是因为对相关医疗卫生知识和健胃意识的科普宣教不够深入、广泛。
 
就拿中国自古便有的“养脾健胃”的文化传统来说,药食同源的特点使得“养胃”的理念在人群中迅速得以普及,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达到养胃保健的目的。但很多老百姓却因此而陷入“养胃”误区,不信任医院和医生的诊断,治疗胃病全靠一个“养”。
 
一位50岁的刘阿姨本身有胃食管反流病,听朋友说羊奶特别养胃,于是每天早晨空腹就要喝一大杯羊奶,把平时吃的药也停了。可时间一长,胃就堵得慌,人也消瘦得厉害。但实际上,不管是羊奶还是牛奶,都不建议空腹喝。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人们也不断面临新的胃健康问题,“弹簧胃”“压力胃”“烟酒胃”“熬夜胃”等典型名词,描述出了胃部疾病的各种成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全社会要进一步关注胃健康,医疗卫生机构急需积极普及和传播疾病预防的知识,尽快唤醒民众的健康意识。■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7月刊 溯本追源)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