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5 2:6:56
|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此前的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对碳排放达峰时间和长期碳中和问题设立的更高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中国迫切需要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脉,能源工业支撑着经济高速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在能源结构中仍然占主力地位。燃煤是我国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这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近年来,针对减排降碳,我国一直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2019年,我国原煤生产占比较2010年下降了7.4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生产占比从2016年开始逐年增高,2019年达到24.3%。同时,尽管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但能源消费增速却一直在下降,可以说是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碳排放强度仍然较高。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数据,我国GDP占全球比重达到17%左右,能耗约占全球24.27%,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28.76%,单位GDP 碳排放强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如何解决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高、单位GDP能耗高以及煤炭使用中非发电燃煤比例高等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能源转型呢?近日举办的2021绿色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给出了回答。 本期封面文章,我们围绕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更好地减污降碳,加快能源转型,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话题,邀请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谈谈他们的真知灼见。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1年12月刊 社论)
|
||||
发E-mail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