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行勇 来源: 发布时间:2024-9-15 0:40:50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
一个地质队员70年的找矿报国路

  “我当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应该选择祖国最需要的专业,地质专业就是我的志愿。”

  2023年10月28日,在长安大学举办的新能源金属矿产成矿与找矿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祝贺汤中立院士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活动上,9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追忆道。

 

立志成为新中国的“土地神”

 

  1934年10月30日,汤中立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铁佛庵5号的一座院落里,父亲汤启仁当时在阜阳第五女子中学教书。

  “我的名字‘中立’是大姨父——安庆名流史浩然起的。”汤中立说,“‘中’字是汤氏家族的谱辈,‘立’字寓意‘立志成才’。”

  汤中立整个童年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童年记忆中只有颠沛流离、衣食难济。

  1938年6月,安庆沦陷。不满4岁的汤中立随父母由安庆逃难到湘西,随后在湘西乾县(今湖南省吉首市)所里镇湖南省立第九师范附小读完了小学。抗战胜利后,他随家人回到阔别8年的安庆,考入初中。

  此时,汤中立的家境已经到了极其艰难的地步,全靠母亲给人家做针线活和洗衣维持生计。在大姨父和姐姐的资助下,汤中立才得以顺利读完初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人民开始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此时,一个问题久久萦绕在汤中立的脑海中:“我们这一辈人能为国家做什么?”这直接影响了他高中毕业时的选择——立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1952年夏,不满18岁的汤中立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至今,他仍时常回想起李四光先生1952年在开学典礼上风趣的讲话:“同学们,你们应当成为新中国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像他们那样熟悉和掌握我们脚下的地球。”这给汤中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增强了对自己专业和未来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此,汤中立便憧憬做新中国的“土地神”。

 

镍都崛起与“小岩体成大矿”学说

 

  在今天的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园南大门广场,一座高约15米的纪念碑静静矗立。

  碑身上,“献给祖国镍都的开拓者”10个大字雄浑苍劲。碑文中详细记载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为国找矿的光辉功绩。

  作为我国镍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汤中立的名字被镌刻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钢铁工业急需镍来制造合金钢。镍作为制造不锈钢等高强度钢材的重要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飞机、雷达、机器制造、永磁材料、电子遥控等领域,但我国当时的镍产能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

  “我国当时只有四川有约1万吨镍矿,相差太远了。生产1000吨钢,就要用1吨镍。”汤中立回忆。

  1958年,担任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分队长、技术负责人的汤中立,带领队员到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开展地质调查。源于一种叫“孔雀石”的矿石标本,他们改写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历史。

  “1958年,我们依据报矿线索,在陈鑫工程师的指导下,发现了金川镍矿。1959年至1961年,我们在陈学源工程师的主持下,历经三年的地质勘探工作,探明第一矿区镍储量达90万吨、铜储量达50万吨,为金川公司建设上马提供了资源保障。”

  探明第一矿区后,勘探工作又持续了4年。汤中立团队再接再厉,坚持深钻第二矿区,于1965年发现了隐伏于地表400米下的厚大富矿体,取得深部找矿重大突破,最终全矿区累计探明镍储量545万吨、铜储量350万吨,共生和伴生资源还有钴、铂、铱、金、硫、硒、碲等,是世界级超大型硫化镍矿,投产后彻底改变了我国镍资源短缺的情况。

  从此,金昌成为中国的“镍都”,中国也由一个贫镍国进入世界主要产镍国行列。

  1980年5月,时任甘肃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的汤中立应邀加入《中国矿床》一书的编委会,负责编写中国镍矿床的相关内容。编写过程中,汤中立发现我国矿床成矿岩体都很小,这和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大规模岩体形成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权威观点相左。通过金川铜镍硫化物(含铂)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的课题研究,他系统阐述了深部岩浆熔离—复式贯入的成矿模式,揭示了“小岩体成大矿”的主要机制。这项研究成果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末,全世界地质学家都崇尚到大型层状岩体底部寻找硫化铜镍矿床。主要原因有二:一是19世纪后半叶加拿大发现了萨德贝里镍矿床,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大型盆状层型岩体,岩体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在辉长苏长岩体底部产有世界最大的硫化铜镍矿床,镍的资源储量大于1000万吨;二是晶体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戈尔德施密特在其巨著《地球化学》中提出,形成这类矿床的岩体必须巨大。

  但金川矿床的地质实践恰恰与世界传统理念相悖——金川是一个陡倾斜的岩墙状的小岩体,面积只有1.34平方公里,在这样的小岩体中却藏有如此巨大的镍、铜、钴、铂、金、硫等资源储量,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是一个独特的矿例。从金川的实践出发,汤中立团队论证提出了金川成矿模式,即深部熔离,复式贯入现存空间成岩成矿。

  鉴于找矿的重大贡献与取得的原创性科研成果,1995年,汤中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地质事业发展需要,2002年,汤中立担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身心投入地学学科发展建设中,学校先后获批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汤中立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科研团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扎根西部,聚焦岩浆矿床成矿理论与找矿实践,先后主持一系列科研项目,出版4部专著,建立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总结出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该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新矿床勘探,使我国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汤先生的主要成就首先就是金川镍矿的勘查成果,正如大庆的发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一样,金川的成果也摘掉了中国多年的贫镍‘帽子’!”欧宝体育APP下载: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在2013年出版的《汤中立文集》“序”中写道,“同时还有其他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基性小岩体成矿的理论认识。在随后的岁月中,汤先生沿着这一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基性小岩体成矿的机制,特别是从传统岩浆熔离矿床成因观点中发展出的小岩体成矿机制,并建立了成矿模式,使‘小岩体成大矿’这一理论认识由相当于当今先进学科对科研成果分级中的‘猜想’‘假说’级,上升到‘规律’甚至‘学说’级水平。”

 

将祖国地质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近10年来,汤中立科研团队将研究成果先后运用到秦岭、天山等成矿带,极大地丰富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体系,并将该理论拓展到中酸性岩体的成矿与找矿中,在秦岭、天山等地区的钨、钼矿勘探中实现了找矿突破,助推了地方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近年来,汤中立敏锐地观察到全球能源行业不断扩张,推动全球对包括锂在内的关键矿产的需求量上升。他提出长安大学在新能源金属矿产领域要走在前头的构想。在他的指导下,长安大学引育了一批国家级人才,围绕铜、镍、钴、铂、锂等新能源矿产建设新能源矿产资源科研平台,获批自然资源部新能源矿产与资源信息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成立长安大学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院,充分发挥长安大学地质找矿与开发、新能源电池与储能等学科优势,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汤中立常对团队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地质找矿必须到深山野外、戈壁、荒漠中去,要始终坚持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实际样品,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真实性。

  到过多少矿区、爬过多少座大山,恐怕连汤中立自己都数不过来,但大山知道、大地知道。“我一生踏踏实实为国家做一点事就心满意足了。”这个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奉献了大半生的老人在回顾人生之路时饱含深情地说。

  三尺讲台,孕育春晖无限。直到现在,精神矍铄的汤中立还是每天来办公室,查阅文献、撰写专著、指导学生。他很喜欢与年轻人、孩子们在一起,在温言细语中讲述找矿故事,传递爱国情怀。

  从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中国地质队员被分配到祁连山地质队,到如今成为地质学大师,汤中立的一生可谓是“九十载多彩人生,七十年地质追梦”。

  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为国找矿与育人成为汤中立不变的信念和毕生的追求。■

(作者单位:欧宝体育APP下载:西安分院)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4年8月刊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